• 日期:May 20, 2022    作者:    阅读:    字体:/ 大    小 /

这几年来管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

从最初几间工作室到宽敞明亮的研讨室

从设施简陋到配备齐全

这些变化都被管院研究生导师

——王保忠老师看在眼中

王老师回顾了他任教八年来的一些经历

带我们一同见证管院研究生教育的成长


施之以爱,导之以行

——我的第一个研究生

2014年我成为管院大家庭的一名新成员,转眼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,由一名新成员变成了一名老教师。这期间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,非常幸运地见证了管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成长与进步

七年前,管院的研究生规模很小,没有太多的研究生,导师数量和研究生的在校规模基本上差不多。我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后,却由于学生太少,而没有研究生可带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和当时的院领导王老师聊天,王老师说给我推荐一名研究生,我说,“太好了,我可以带研究生了”。后来,王老师又说,这个研究生同学,很有个性,要求也高,我心想学生有个性是个好事,想必通过自己的努力,肯定能把这名研究生带好的。没有想太多,也可能是自己急于带研究生,我就很爽快的答应了领导的安排。就这样,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名研究生——曾同学。

曾同学脑子聪明,但是在为人处事的日常学习生活中,与其他同学有很大差异。后来了解到曾同学已经换了两个导师,尽管我也担心处理不好师生关系,她也可能把我炒了鱿鱼。我想事不过三,无论如何我得想办法一定得把这名同学带好。在后来的指导学习中,我凡事都格外小心,各类学习任务的安排等,都尽量斟酌语言,以免影响到师生关系。所以,在平时的学习中,基本上采取放养式的培养,但在选题、开题等毕业论文关键环节我会特别盯紧,加强沟通。

随后的一些事情,特别是因为一些电子邮件,我发现曾同学可能真的有些问题。特别是她发给学院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大部分邮件,都会抄送给我一份。但是这些邮件的内容大多数包含着极不和谐的内容。刚开始,我感觉很吃惊,并且当面认真的和她谈了几次,告诉她如果有必要一定当面和相关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,澄清问题为好。但是,后来这种邮件太多了,我也实在没有办法,同时也向其他相关老师说明情况,表示歉意,表示自己无能为力,没能把学生教育好。作为导师,面对这些情况,我试图通过更多方式走近学生一点,了解更多的情况,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。由于家庭及个人学习成长中的一些事情,导致了曾同学目前的这个状态,但是由于缺少解决问题的专业方法和途径,作为导师也确实没有太多的办法。能做的只有尽最大努力和耐心把学生的论文指导过关,早日让学生顺利毕业。

我一直很庆幸,曾同学尽管发了那么多的不和谐的邮件,但是没有对我有不敬之举。在毕业前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,我看到了曾同学,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,没有见她主动找我说论文的写作情况,我对她讲到“曾同学,写毕业论文应该经常讨论,不能闭门造车,那样不好”。就因为这一句没有斟酌的话,曾同学认为导师当众羞辱她。学生并没有给我发邮件,而是选择了把给我说的话写成纸条,夹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间。当我打开笔记本电脑看到这张纸条后,还是非常的难过的,整个上午没有工作的心情。不过,我还是很感谢她,没有通过电子邮件把这些不和谐的内容抄送给所有人。之后的指导学习过程中,我格外谨慎,尽量以平和的态度去指导和交流,关于那个纸条我只字未提。最后,曾同学终于顺利毕业了。毕业两年后,我收到了一份曾同学的电子邮件,她对当年的纸条向我表示歉意。那一天,我感觉特别良好。我希望所有的同学,都能顺利毕业,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工作。

我想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,如果你用一颗包容的心,施之以爱,导之以行,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受到导师的教导,即使有问题的学生也终究能被感化,获得成长与进步。



静心思考,潜心科研

——我的第一个工作室

八年前,学校的整体科研条件十分有限,大家都渴望在金花校区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。那时候,研究生整体上还在金花校区。

由于没有工作室,我时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1号教学楼,经常背个双肩包,里面就是电脑。当时1号教学楼没有网络,而图书馆的网络条件也不好,时常为了下载一些文献而到处蹭网络。

有一次,我背着电脑包在主楼上找地方,刚巧碰到院领导王老师,他就问起了我为什么不到科二楼上的工作室呢,我详细给领导汇报了我在科二楼上没有工作室的情况。王老师了解情况后,答应帮助我想想办法,看看能否在科二楼上找到一间工作室。过了几天,王老师告诉我房子找好了,但是这个工作室是属于快退休的陈老师的,我可以长时间的借用。不管工作室归属于谁,只要可以正常使用,就非常不错了。就这样,我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室——701室,这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。

随后,我在科二楼上拾到了一些别人淘汰下来的办公桌椅,全部放在了701工作室。除了我的座位,又增加了3个办公座位。后来我指导了3名研究生,我要求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要在工作室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。这一做法,也是直接照搬了王老师的经验。因为有一次,我到王老师的工作室815室去参观学习,发现当时至少有8名同学,都在工作室各自的座位上安静的学习。尽管工作室条件也比较简单,但是回想起来那时的同学们在工作室学习研究氛围特别融洽

1026B

一间工作室,几名研究生,条件也很简单,为了讨论问题播放PPT,还得经常借别人的投影机。但是,当大家在沉浸在问题之中,安静地思考,潜心去钻研,即使再简陋的工作室也顿时变得十分美好而富有学术生命力

几年前,学院研究生整体搬迁到了临潼校区,科二楼的工作室也不再有研究生同学了。同学们在临潼校区的工作室里都有自己的座位。公共研讨室也有多间,各类设备配置也非常齐全。如今管院的研究生规模比七年前大了很多,我指导的研究生也形成了一个小的团队。之前上博时,每周都进行的Seminar活动,如今在管院的各个研讨室随时可见。我带的研究生同学由刚入学时研讨会上的表达怯场,到后来毕业时演讲的从容自如;学生由发表一篇公开期刊论文都费劲的状态,到如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踌躇满志,无不说明研究生同学经过历练的成长与进步。如今许多个周末的夜晚,人文楼门房的管理员大叔善意地敲门提醒,团队的研讨给整个人文楼的夜晚增添了一抹学术之光。


(撰稿:王保忠,审稿:徐焕章)

上一条:【师说】升级数据管理,探索智能控制技术 下一条:【师说】西纺记忆——Betway必威App体育发展回顾

/ 打印 /    / 关闭 /